內容來源:中國醫藥報
多年來,原料藥在我國醫藥產品出口貿易中一直占據著最高比重。中國原料藥產業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醫藥產業鏈以及原料藥供應的安全性受到空前關注。本文梳理了全球原料藥產業的格局變化及未來發展趨勢,并對我國原料藥產業發展提出建議。20世紀90年代以前,歐洲和美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原料藥生產區,產業規模大,技術水平先進;之后受生產成本及環保壓力等因素影響,歐美原料藥生產供應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目前,全球化學原料藥生產主要集中在五大區域:西歐、北美、日本、中國和印度。其中,歐洲和美國逐步降低原料藥產能,特別是美國,多數仿制藥公司都沒有自己的原料藥生產車間,主要依賴進口。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則快速崛起,成為主要的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家。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印度的原料藥供應全球總占比從2008年的16.7%上升至2019年的47%。從地域來看,在歐洲,除了法國、荷蘭、德國、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俄羅斯以及東歐個別國家擁有為數不多的原料藥工廠外,大多數國家早已放棄原料藥生產。在美洲,美國、墨西哥、巴西、古巴還擁有一些原料藥工廠,但數量也不多,其中部分國家的原料藥企業還呈減少趨勢。在亞洲,除中國和印度外,以色列、日本、韓國還有一定數量的原料藥和中間體工廠,但數量較為有限。而非洲的原料藥工業幾乎為零。從品種來看,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憑借研發、生產工藝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的優勢,在附加值較高的專利藥原料藥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中國以大宗原料藥為主;印度則是以仿制藥產業拉動特色原料藥生產。中國、印度依靠成本優勢在原料藥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特色原料藥廠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并投資改善生產設備形成專業化生產線,中、印原料藥企業也在逐漸向原料藥高端價值鏈延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五大原料藥生產區域相互之間已呈現此消彼長的局面。中印兩國受益于自身制藥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原料藥需求的提升,原料藥行業增長十分可觀。且相比于其他三個生產區域,中印兩國原料藥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同時,由于印度醫藥產業情況與中國頗有共通點,印度原料藥產業已經形成氣候,預計未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繼續和中國原料藥企業展開激烈競爭。中國是全球化工產品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2020年,幾十種大宗化工品產量穩居全球第一。中國原料藥產業擁有上游完整的基礎化工原料,背靠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勢,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已是全球原料藥產業的積極參與者。特別是2010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不僅能有效滿足國內需求,而且還大量銷往國際市場,原料藥出口至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開始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根據Clarivate數據,中國能夠生產約1650個品種、產能占全球約30%的原料藥,比較優勢體現在發酵類產品、成本控制水平和國際達標等方面。其中,為數不少的原料藥和中間體品種在全球市場占有相當份額,且具有一定議價能力。如中國的抗生素生產水平國際領先,抗生素原料藥占據了國際市場的30%;解熱鎮痛藥物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和安乃近等產量較高,其中撲熱息痛產量為世界總產量的50%;維生素原料藥中,除極少數品種外,大部分產量居世界前列;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市場占有率世界領先。此外,中國還是某些重要藥物有效成分的最大供應國甚至是全球唯一供應國,如抗生素萬古霉素等,中國還主導著肝素的全球供應。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除2015年、2016年出現過1%~2%的微小下滑外,多年來中國化學原料藥出口規模持續增長,出口額由2010年的159.8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417.7億美元,出口量已超千萬噸,并擁有幾十個出口金額過億美元的產品。有數據顯示,中國產原料藥已占全球原料藥市場約三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全球原料藥龍頭。近年來,中國企業申請歐盟CEP(原料藥歐洲藥典適用性證書)和美國DMF(藥品主文件證書)的數量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以歐洲市場為例,截止到2022年7月11日,中國企業共擁有899個有效的CEP證書,大約有900多個原料藥品種在歐洲市場上銷售,是歐洲最大的原料藥來源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原料藥供應鏈受到一定影響,印度、美國等國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藥品短缺,尤其是疫情相關用藥。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時間就向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來了因中國原料藥和中間體供應中斷而需監測庫存的優先產品清單,包括生產抗生素、抗病毒、治療高血壓等藥物的原料藥共計35個品種。印度在疫情期間宣布停止 26 種活性藥物成分(API)和相關藥物的出口以保障自用。上述情況凸顯了中國在全球藥產業鏈中的重要性。資料顯示,印度政府限制出口的API 及藥物主要是抗生素、維生素、抗病毒及解熱鎮痛類產品,絕大多數為抗擊疫情所需藥物,這些藥物的原料藥或核心中間體主要來自中國,其中甚至有湖北地方企業占據全球領先份額。在2020年3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特別峰會上,中國提出“中國將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產品”,凸顯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與出口國的責任和擔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抗感染類、維生素類、激素類、解熱鎮痛類、部分抗生素等與抗疫相關原料藥品類的出口金額大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部分品種增長迅速,如地塞米松出口額同比增長55%,拉米夫定、維生素C、維生素E等出口額同比增長超30%,撲熱息痛、安乃近等出口額同比增長超過了20%。目前,輝瑞的帕羅韋德(Paxlovid)和默沙東的莫努匹韋 (Molnupiravir)已分別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并商業化。中國多家企業已成為輝瑞與默沙東上述藥物重要的中間體原料藥供應商。據相關公告,凱萊英、藥明康德、博騰股份三家國內廠商獲得輝瑞帕羅韋德的訂單金額已超140億元——中國企業已深度參與全球治療新冠肺炎小分子藥物的產業鏈與供應鏈。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全球醫藥產業鏈的重要性被進一步認知,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對下游產業帶來連鎖反應。疫情發生后,中國醫藥產品出口出現延緩,影響到與中國上、下游藥品供應鏈最緊密的印度制藥企業,進而影響到下游企業的正常生產以及全球供應。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原料藥在全球制藥產業中的地位,但也讓世界各國開始更加重視自身原料藥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越來越多的歐美藥企開始考慮原料藥生產的回歸問題。未來全球原料藥產業鏈可能會向多元化、本土化、區域化方向發展,但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往全球醫藥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格局是基于各國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各國考慮的是成本優先、效率優先。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再疊加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地緣政治沖突,或將成為重塑產業格局的催化劑。如何在全球醫藥產業鏈重塑中繼續保持中國的原料藥產業優勢,對于中國醫藥產業的未來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目前我國原料藥行業已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原料藥備案制等醫藥改革政策的落地,正加速推動原料藥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未來,一方面,中國原料藥企業應在現有優勢品種、大宗品種方面努力挖掘,不斷進行技術、工藝方面的改進提升,積極向綠色、智能化、數字化生產升級迭代,利用合成生物學、酶催化、連續流等先進技術平臺為產業賦能,牢牢穩住原料藥產業基本盤;另一方面,中國原料藥產業也要持續拓展增量空間,未來原料藥產業機會將更多來自特色原料藥品種的增加、規范市場的開拓以及向合同定制生產業務(CDMO)延伸,應積極向價值鏈高端的特色原料藥、復雜原料藥領域發展。同時,隨著CDMO的迅猛發展,中國原料藥企業正在從全球原料藥CDMO的初、中級競爭者向高級競爭者發展,未來也將有機會參與全球重磅創新藥的研發和生產。這也為中國原料藥企業帶來新的商機,在一定程度上將加速原料藥行業的增長。1949年前,中國的制藥工業主要是生產制劑,原料藥很少,各藥廠所需化學原料藥90%以上依靠從國外進口,國內能生產并能滿足供應的原料藥僅有葡萄糖、酵母、糖化酵素、咖啡因、樟腦等,此外雖有麻黃素等40余種原料藥亦能生產,但產量不多,不能滿足需求。經過多年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尤其是改革開放后40多年的快速發展迭代,中國醫藥產業特別是原料藥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將原料藥鑄就成了我國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基礎,成為核心的產業優勢。新冠肺炎疫情既凸顯了中國作為全球主要原料藥生產基地的重要性,也促使世界各國對原料藥供應鏈的安全進行深度反思。美國、歐洲、印度先后出臺多項原料藥產業回流政策,“去中國化”意圖明顯。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原料藥在國際醫藥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隨著國內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國家集中帶量采購、原輔包關聯審評政策的實施,原料藥在醫藥產業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未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具有原料藥+制劑垂直一體化能力的企業,將更能凸顯優勢,占據主動。可以說,原料藥是我國醫藥行業參與國際產業鏈競爭中的“根”和“本”,具有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聲明:本文系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我方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方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